本报讯“中国现代文学馆对于中国作家、中国文学、中国作协意义非凡,它是我们的一座宝库、一个标志、一座宫殿、一种展示、一台扬声器。”3月26日在京举行的中国现代
本报讯“中国现代文学馆对于中国作家、中国文学、中国作协意义非凡,它是我们的一座宝库、一个标志、一座宫殿、一种展示、一台扬声器。”3月26日在京举行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座谈会上,原文化部部长、作家王蒙表示,40年来,中国现代文学馆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就和贡献,希望今后文学馆的门开得越来越大,不断增加人气,吸引更多群众、特别是青年人了解和热爱文学。
中国作协主席、党组书记、书记处书记张宏森,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李群,中国作协党组成员、副主席、书记处书记吴义勤、邱华栋,中国作协原副主席、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陈建功,中国作协原书记处书记、儿童文学委员会原主任委员束沛德,中宣部文艺局局长陈名杰,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何晓雷等出席座谈会。
张宏森指出,四十载春华秋实、薪火相传,中国现代文学馆40年的奋进历程,体现了党对文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,是党领导文艺事业守正创新、开拓进取的生动实践,彰显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。新时代新征程,文学正肩负着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重任,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。希望筑牢保护根基,守护文学根脉,坚持人民立场,完善服务体系。同时要创新活化路径,焕发时代光彩,并深化学术研究,赓续中华文脉。
王蒙,陈建功,鲁迅长孙、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兼秘书长周令飞,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先后发言。陈建功说,走过40年历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不断发展完善,已成为中国文学尊严的展示,成为中国文学的骄傲。如今,文学馆不仅发挥着藏品库、资料库的作用,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,正在切实朝着巴金先生以及广大作家的初衷和梦想在努力,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洪流中最为璀璨的地标。
“此地江河浩荡——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年回顾展”同时举办,展览以丰富的历史文献、珍贵的馆藏文物、多样的互动形式,全方位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年来在守护文学遗产、推动文学发展、创新服务大众、文物活化等方面的探索和成就。
据悉,中国现代文学馆有作家文库142座,出版社文库12座,现有馆藏品已达98.04万件,其中文物20.35万件,定为国家一、二、三级珍贵文物的有785件。中国现代文学馆已从巴金先生最初构想的文学资料馆,发展成为集茅盾故居、图书馆型、档案馆型、展览馆型、研究中心及博物馆型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学殿堂。